已知总电阻求并联电阻

已知电阻R1等于20欧姆,R2等于100欧姆,求并联电路后的总电阻为多少欧姆?

总R=R1*R2./(R1+R2)1/总R=1/R1+1/R2记住公式

两电阻并联计算公式

两个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R总=(R1*R2)/(R1+R2)

即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倒数之和。
每个部分电阻。
如果并联n个相等的电阻,则表达式简化为Rand=R/n。
并联电路:并联各支路电压相等,主电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如果两个并联电阻的阻值大于4倍,则总电阻小于任何并联电阻的阻值。

如果需要R1和R2并联电阻值,首先画一个直角坐标系xOy,画一条Y=X的直线l,在OX轴上取点A,进行以下操作:马苏。
取OY轴上的B点,其中OA的长度等于R1的电阻,OB的长度等于R2的电阻。
连接AB和直线l,使它们交于M点,坐标(X)或Y)M点的值为R1和R2的并联电阻。

扩展您的知识:

三个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是重要的基础电路理论。
在并联电路中,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的总电阻等于它们各自电阻的总和。
如果三个电阻并联到电源上,则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它们的总和。
这也是三个并联电阻的分流类型。

总电阻=R1。
+R2+R3

该公式基于基尔霍夫电定律,或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该定律考虑了整个电子电路。
也就是说,电路的总漏极电流必须等于电路的总电压,即它们各自电压的总和。
电池的电压等于电路中各电阻电压之和。
所以欧姆定律是众所周知的。

将两者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一个三极管和两个电阻组合起来组成一个三极管电路,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总电阻值。
因此,三个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对于解决复杂的电路结构和估计电路元件的参数非常重要。

同时,这个公式也可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例如,在室内布线时,必须指定电线的长度,以确保稳定的供电,并且可以使用此公式来计算所需的电阻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压损失。
因此,能够准确地使用三个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用。

也就是说,三个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公式,上述公式及其应用对于实际电路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角色。

并联电阻计算公式是什么?

并联电阻计算公式:

1/Rtotal=1/R1+1/R2+……+1/Rn,意思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并联电阻之和倒数。
对于每个部分电阻

特别是,两个并联电阻的总值为:R总=(R1*R2)/(R1+R2)

对于n个相等的电阻并联对于并联,公式简化为R=R/n。

扩展信息:

1.并联电路:并联各支路电压相等,主电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

表达式:电阻R1R2R3 Rn并联,电压U1=U2= =Un主电路电流:In=I1+I2+ +In因为P=UI,I=U/R,替代并联电阻P1:P的功率比2:P3……:Pn=U1^2/R1:U2^2/R2……Un^2/Rn=1/R1:R2……1/Rn由于是纯电阻,发热比Q1:Q2……:Qn=Pn比=1/R1:R2……1/Rn。

2.并联电路中的关系

电压关系:U=U1=U2

电流关系:I=I1+I2

电阻关系:1/R=1/R1+1/R2

电功率计算:W=UIt

电功率定义:P=W/t

常用公式:P=UI

定律焦耳:Qdischarge=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Qdischarge=I^2Rt=U^2t/R=UIt=Pt=UQ=W

计算总功率点亮电路:P=P1+P1+……

参考:百度百科-并行性阻力

文章推荐

导波雷达液位计价格

导波雷达液位计价格

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区别一、原理不同1、超声波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是微处理器控制的数字液位计。测量时,传感器(换能器)发射脉冲超声波,声波经物体表面反射后被同一传感器

电力电缆型号一览表

电力电缆型号一览表

电缆规格型号一览表电源线规格型号如下:1.2227IEC02(RV)450/750V1.5-25。3.227IEC42(RGB)300/300V0.5-0.75。4.227IEC53(RVV)300/500V0.75-2.5(2-5芯)。5.RVS300/300V0.5-0.75。6

远传压力表如何量好坏

远传压力表如何量好坏

用万用表怎么测量远传压力表的高,中,低端?万用表设置为2K(数字表),测距仪上三个端子中任意两个为:如果是400欧姆,这两个是高端和低端,剩下一个是滑动端(中间END)。接

三个电阻并联简单公式

三个电阻并联简单公式

请问三个电阻并联的公式是什么?三个电阻并联的公式为:总电阻为R=1/(1/R1+1/R2+1/R3)。两个电阻并联的公式为:1/R=1/R1+1/R2。详细分析让我们考虑三个电阻器R1、R2、R3首先考虑R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本文链接:https://www.tiankang2022.com/post/3qbpnl8q.html